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浙江大学使命愿景红皮书(2023版)》发布

请收藏 浙大文科 2023-12-16

浙江大学使命愿景红皮书

(2023版)





浙江大学办学使命



 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致力于思想引领和知识创新,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卓越贡献。




浙江大学发展愿景



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成为卓越人才培养和汇聚的战略基地、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全球创新高地。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历史与经验

一、历史沿革

二、办学经验

第二部分 使命与愿景

一、大学的理想与时代价值

二、浙江大学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三、浙江大学的使命与愿景

1.办学使命

2.发展愿景

3.建设新路

第三部分  战略与策略

一、使命引领的大学发展战略

1.战略导向

2.战略部署

二、践行使命愿景的策略行动

1.建设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体系

2.锻造战略性引领性科技创新力量

3.构建浙大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4.营造以人为本的最优人才生态环境

5.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策源能力

6.弘扬大学精神和赓续文化传统

7.推进党建引领的系统重塑和整体智治

8.强化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支撑和配置

结 语

附 录(略):

1.浙江大学使命引领的本科教育战略行动

2.浙江大学使命引领的研究生教育战略行动

3.浙江大学使命引领的科学技术研究战略行动

4.浙江大学使命引领的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战略行动

5.浙江大学使命引领的社会服务战略行动

6.浙江大学使命引领的文化建设战略行动


前言


在浙江大学第十五次党代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发展成绩,希望学校再接再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优秀学科,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总书记的关怀和嘱托,令全校上下深感振奋和鼓舞,倍增信心和力量,也让学校更加明晰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肩负的使命责任、奋斗的目标愿景和秉持的价值原则,努力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走在前列”。


大学使命昭示了大学的理念和存在的意义,关涉大学的理想、原则和核心价值。大学愿景是学校对未来的美好展望,是激发师生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大学的使命愿景是具有引领意义的价值追求,中国高校正努力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群体”目标跃进,需要准确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征程新形势新要求,用更远大的使命愿景引领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培养时代新人、服务国家发展、实现民族复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卓越的贡献。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加快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织发展,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和全球创新版图深刻调整,我国正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和重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应主动担当起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使命重任。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扎根中国大地,探索自主的发展路径,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有力支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为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力量。


浙江大学第十五次党代会前后,学校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新发展阶段使命愿景大讨论,结合学校党代会筹备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组织编写使命愿景红皮书,推动各级单位、全体师生及干部员工深入思考目标愿景和理想追求,不断凝聚奋斗力量、形成发展共识。《浙江大学使命愿景红皮书(2023版)》作为贯彻学校党代会精神和主题教育要求的重要成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进一步明晰和阐释学校新征程的使命愿景,明确新使命引领的大学发展战略,推动使命愿景转化为争创一流、走在前列的实际行动,营造敢于突破、超越、创新、引领的文化氛围,指引建设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顶尖高等学府。

第一部分  历史与经验


浙江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大学,在甲午战争以来历次重大的国家变革和社会变迁中,始终勇立潮头。从求是书院的艰辛创办到国立浙江大学的蒸蒸日盛,从艰苦卓绝的“文军长征”到声名鹊起的“东方剑桥”,从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到改革开放做出突出成绩,从四校重组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浙江大学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与科学同发展,书写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璀璨篇章。


一、历史沿革


1897年,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在清末维新的背景下宣告成立。自此,响彻在蒲场巷旧址上的琅琅书声向世人发出了复兴中华的时代宣言;奋战在艰辛初创中的先贤为后人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力量;诞生在危难之际的新式学府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在救亡图存的民族呐喊中播撒独立自强的进步火种。作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堂之一,率先开启教育救国、实学兴邦的探索历程。书院经始,杭州知府林启出任总办,倡导以培养人才、讲求实学为图治育才之首义。在那段峥嵘岁月,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和新闻事业的开拓者邵飘萍,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著名剧作家夏衍参与创办了进步刊物《浙江新潮》;著名思想家陈望道历经艰辛首译《共产党宣言》。


在重整山河的抗战烽火中保存追求真理的文脉希望。在困厄中崛起、在苦难中辉煌,沉淀孕育出求是与科学精神,为保存、延续和发展民族科学技术文化作出重大贡献。西迁办学时期,竺可桢校长带领广大师生辗转多地,筚路蓝缕,创造了“文军长征”壮举。在宜山郊外,“求是”校训正式确定,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撰写了意旨深邃的校歌歌词;在湄潭古庙,陈建功先生与苏步青先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创了蜚声中外的“陈苏学派”;在贵阳山洞,浙大师生辗转周折,抢救保存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为赓续中华古典文化作出杰出贡献。西迁时期的浙大,贝时璋、苏步青、蔡邦华、罗宗洛、胡刚复、王淦昌、束星北、谈家桢、梅光迪、丰子恺、夏承焘等名师荟萃,李政道、程开甲、谷超豪、叶笃正等英才辈出,一时群星灿烂,蔚为大观。


在百废待兴的国家建设中涌现求是创新的璀璨群像。义无反顾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在服务国家建设、国防事业中转型、发展和壮大。学校主动服务国家院系调整需要,支持我国高等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源出一脉的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秉承求是传统,分别发展成为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在这一时期,签下军令状、经历无数次实验的浙大团队,研制出高速摄影机,成功记录了我国核爆炸全过程;国学大师姜亮夫先生,呕心沥血,完成了扛鼎之作《楚辞通故》;学农报国、改名励志的吴耕民先生,开创了我国园艺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桃李芳菲、杏林留香的王季午先生,编纂完成新中国第一部《传染病学》;林俊德等校友毕业后投身国防事业,用毕生心血书写了对党忠诚的“马兰谣”,铸就了爱国奉献的求是魂。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描绘追求卓越的宏伟蓝图。以变革求发展,以创新为动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先锋和时代探路者。同源并流的四所学校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率先进行综合改革试点,率先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学科,率先探索“上天入地”的科教兴农举措,率先开展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1998年,四校重组为新的浙江大学,翻开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的新篇章。全校上下同心同德,加快融合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学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四个转变”社会服务模式、广泛参与国际大学组织、聚焦学科和人才队伍“一号工程”、落实“师生为本”办学理念、构建独具特色的大学体系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


在迈向前列的征程中探索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新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确定了“三步走”规划蓝图,持续实施“顶天立地”“精研学术”“六高强校”“三个一流”“五大体系”“五大布局”“五大战略”等重大部署,提出了“四个更加”战略导,按照“五个坚持”理念实施“双一流”建设,攻坚克难,踔厉奋进,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走在前列”。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大学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系统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重要论述溯源与实践研究,把一流党建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充分结合,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建设成效不断巩固深化,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信仰信念更加坚定,承担战略使命的思想行动更加自觉,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精气神进一步提振。夯实育人中心地位。坚定不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系统谋划人才培养改革方向,将体育、美育、劳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体系日臻完善,赴重点单位就业人数比例持续增长,更多毕业生投身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效进一步彰显。助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围绕国家急需,以一流学科建设为龙头,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基地,在应用数学、脑机智能、人类细胞图谱、无机聚合反应、智能仿生机器人等领域的研究领跑世界科学前沿,在先进制造、航空航天、工业控制系统、国防建设、传染病防治等领域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为微波遥感卫星、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及嫦娥四号、抗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作出了浙大人的应有贡献。构筑引领性思想文化高地。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推进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立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学院、艺术与考古学院,建设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和教育部艺术与考古图像数据实验室等文科实验室,实施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并得到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批示,“中华礼藏”“中国历代登科总录”等文化传承创新成果产生重大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入选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数字化改革、科教战略、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正在形成领域性优势。构建开放办学体系。优化完善杭州市各校区功能,基本完成紫金港校区西区建设,建设舟山校区及海洋学院,首创“以我为主、高水平、一对多”的国际联合学院并成为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与浙江省委省政府共建工程师学院,支持浙大城市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两所独立学院建设并顺利转公。推进杭州科创中心、宁波科创中心、长三角智慧绿洲、良渚实验室、东海实验室、白马湖实验室和北京研究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海南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及研究机构建设,新型校地校企合作不断深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完善以《浙江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推进“一院一策”“最多跑一次”改革,构建智慧治理平台,以数字化改革不断创新服务师生工作机制。健全依法治校体制机制,加强重点部门、重点领域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完善支撑保障体系,财务收入、捐赠到款、基金会净资产稳步增长,一流事业的资源保障不断增强。


120多年来,求是园春风化雨,桃李芬芳,为振兴中华造就栋梁之材,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科学家、企业家、哲社学者和文化大师。有220余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5位校友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4位校友荣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5位校友荣获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6位校友荣获新中国成立70年“最美奋斗者”,1位校友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60余万浙大人秉持求是创新之校训,共同诠释了“启尔求真”的科学态度、“开物前民”的创新意识、“无吝于宗”的合作理念、“海纳江河”的开放胸襟和“树我邦国”的爱国情怀。


二、办学经验


创校120多年来,浙江大学传承以“求是”为核心的文化传统,秉持“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之浙大精神,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凝聚海内外浙大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彰显了学校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和办学特色。


始终坚持海纳江河的广博胸怀,在包容互鉴中确立全球格局。从求是书院倡导中西兼修,到开创选送高材生赴日深造的先河;从有文有质,到有农有工;从实施一流学科海外伙伴计划,到创办“一对多”深度合作的国际联合学院。浙江大学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恢宏气度,汇聚名师高人,积累文化高度,构建了古今会通、东西互动、中外认知、学科交融的发展格局。


始终践行启真厚德的远大追求,在习坎示教中坚守育人匠心。从重视西学传习,到西迁途中师生朝夕相伴的导师制;从创办混合班,到成立竺可桢学院;从通识大类培养,到“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卓越中心”;从整合培养的教育理念,到“人格、素质、能力、知识”融合一体的教育特色。浙江大学始终坚持“聚天下英才而育之”,努力践行“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要求,以至善至诚的远大抱负立德树人,造就了一大批爱国奉献的时代高才。


始终树立开物前民的创新意识,在勇攀高峰中诠释学术理想。从我国第一个光学仪器专业、第一个环境保护系、第一部《昆虫分类学》专著、第一部《化工自动化》教材,到第一颗皮卫星、第一套《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第一条大飞机数字化装配生产线、第一次实现数字量子模拟拓扑时间晶体、第一台亿级神经元类脑计算机、第一流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等等。浙江大学始终坚持“敢为天下先”的信念,构建学科高峰,打造科研高地,形成了精研学术的深厚底蕴,以只争朝夕的执着精神革故鼎新。


始终秉承树我邦国的赤子之心,在顶天立地中履行社会责任。从甲午战败后的御侮图强,到文军长征中的投笔从戎;从辐射优质办学资源,到建设国家高端智库;从建设紫金众创小镇,到抗击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从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浙江大学始终保持深厚的家国情怀,扎根中国大地,以服务求发展、用贡献求辉煌,履行了教育兴国、科学报国、人才强国的时代使命。


长期以来,浙江大学的改革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和教育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指导。在中国共产党浙江大学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浙大的重要指示中深情指出,二十年来他一直关心浙江大学的发展,对学校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学校二十年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正是牢记嘱托、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二十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亲自联系浙大,先后18次来浙江大学指导工作,对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希望浙江大学坚定不移地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总书记再次对浙江大学作出重要指示,既是对浙大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对高校广大师生的亲切关怀,更是对高等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指引,为学校勇立潮头、再立新功注入了强大动力。


120多年的艰辛历程锤炼了求是学人的风骨气韵。今日之浙大,一流卓越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顶尖前沿的科研成果加速涌现,群峰竞秀的学科布局加快涵育,开放共享的合作网络日臻成熟,面向未来的战略格局正在形成,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正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上“走在前列”。

第二部分  使命与愿景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大、学问之大、贡献之大。世界一流大学皆以培养英才、增进知识、服务社会、追求卓越为使命愿景,秉持教书育人的根本宗旨,坚守求真求实的学术理想,胸怀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一、大学的理想与时代价值


大学是探索和传播知识的场所,广泛汲取科学、艺术、历史、哲学诸方面知识,并使之适得其所,体现了人类对高深学问和智慧创造的向往。大学旨在探索宇宙与人类奥秘,引领思想和学术前沿,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培育学生完整心智和完美德性,从而促进国家和民族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大学教育之理想在于培养德性和智识出类拔萃之人,激发学生对完美人格和全面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服务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需求,形塑美好生活方式和社会理想,使人磨而不磷、涅而不淄。


中国传统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从稷下学宫到太学,从国子监到古代书院的设立,都体现了执著追求、明道穷理、臻于完善的大学教育理想。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讲“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均阐明了对天地万物知识和至高真理的追求,旨在弘扬光明正大之品德,使人达臻至善境界。这些理念塑造了中国独特的学术传统和大学理想。


古希腊学园旨在培养德性完善和知识广博之人,西欧中世纪大学确立了学术自由的大学理念。在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德国和美国的大学领时代风气之先,先后孕育催生出一批研究型大学和创业型大学,确定了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职能,并通过高水平研究带动卓越教学,推动大学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为驱动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的重要引擎。虽然大学职能不断丰富,但传承文化、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发展学术始终是其核心职能。


在知识社会,大学教育的高度决定了国家能力的高度。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的法国和19世纪的德国,再到20世纪的美国,世界科学中心及人才中心历次转移的原因,根本在于大学教育的领先发展。重大原创成果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些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全球创新版图的重塑,表面上是创新要素的全球再流动与区域再集中,实则是以大学为代表的各类创新主体对科技变革的深层次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


我国现代意义的大学诞生于国家危难之际,担负着促进民族复兴和实现国家强盛的责任使命,救亡图存、爱国奉献成为我国大学的精神文化印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实行重点大学建设,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立了我国大学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功能职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教育切实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责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要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要求研究型大学建设要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对接,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作出贡献。


当代中国大学的历史使命已经转向支撑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崛起,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的中国大学,将在大学精神与国家精神、民族精神的同频共振中,践行培养人才、科学报国、复兴中华的初心使命,担当关怀人类、创造知识、传承文化的时代责任,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拓胸襟,迈向世界科技创新和人类文明的制高点,凝聚起更强大的前进定力和发展动能,探索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路。


二、浙江大学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世界格局巨变,世界科学中心和人才中心即将开始新一轮转移,以智能化为核心驱动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格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翻开新的篇章,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不断向更高级形态迈进。世界范围科技竞争、文化交融、学术争鸣、价值碰撞正处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高等教育日益成为全球前沿、国家战略和地区目标的重要连接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日益成为科技创新、教育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键汇聚点。我们既面临国家、区域加快现代化建设赋予的使命和机遇,也面临全球动荡变革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学校发展进入了中流击水、迎难而上的关键期。


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一流大学群体提出的使命责任看,浙江大学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为党为国分忧、发挥战略作用的责任感使命感仍需进一步提升,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格局和胆魄有待进一步增强;培养担当大任时代新人的力度仍需加大,世界一流人才和团队的引育需要取得新突破;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战略平台、高峰学科、引领性原创性成果还不够,承担国家任务的有组织创新有待强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持续推进,高质量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不断完善;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需进一步发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仍需不断深化落实。


总体而言,浙江大学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党和人民赋予一流大学的战略使命和学校科教引领支撑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深刻认识当前的主要矛盾,将有助于正确处理矛盾关系、制定发展战略策略。今后一个时期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在高远使命引领下,心怀“国之大者”、奋力“走在前列”,高质量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秀学科,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聚焦这一目标任务,需要辩证处理好若干矛盾关系,采取使命引领的相机抉择。


一是服务国家与走向前沿。服务国家是党中央赋予大学的使命责任,走向前沿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两者虽有一些差异,但实质上是统一的。浙江大学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努力在服务国家过程中走向国际前列。统筹的核心在于一手抓国家战略任务,一手抓更高水平国际化,在重大项目上实现共融和互促,最终形成领域性的引领优势。


二是主责主业与竞争取胜。大学始终以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为使命和主责主业。世界一流大学一定是培养一流学生的大学,也是学术领风气之先的大学。在激烈的竞争中,代表学术水平的科研质量是竞争取胜的法宝。在当前阶段,浙江大学量的优势正在递减,质的问题逐步凸显,与世界顶尖大学相比质量内涵的差距尤其明显。面对主责主业,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培育不充分,科研对教学的引领不足,有效提升教与学的动力和质量,是处理当前矛盾的关键。


三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中心。教与学的使命是一致的,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师和学生是大学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主体,大学育人职能的达成在于师生的动能激发。师生既是学术共同体,也是德育共同体。当前,浙江大学要不断激发教师投入教学、主导教学的积极性,但如何更有效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动力可能是处理矛盾的焦点。


四是强化基础与引领应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一流大学建设要走在前列,必须在基础学科上产生全球影响,在应用学科上引领潮流,始终在世界文明演进和科技革命中占据先行地位。浙江大学应当树立学科综合而强大的品牌形象,既要统筹兼顾,又要战略引领,当前关键在于一手抓基础学科补强短板,一手抓未来学科重点布局,实现优秀学科建设的跨越。


五是以人为本与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和平台能力建设相辅相成,在“双一流”建设中一个是核,一个是形。学科的引领首先是人才的引领,队伍建设与平台建设都需要大量投入,但相对而言以人才为中心的投入策略风险较小。世界级大学必须要有世界级平台,高能级平台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影响顶尖人才的引育和学科影响力的扩大。浙江大学当前应统筹兼顾人才队伍建设与平台能力建设,继续加强人才投入,同时推动高水平人才主导高能级平台建设,提升学科的引领能力。


六是立足校内与校外拓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服务”和“贡献”中求得支持、加快发展。同时,高等教育必须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坚守主责主业,防止盲目扩张,正确利用好校内外发展资源。浙江大学应充分发挥好校内优势学科力量,支撑高水平社会服务能力,构建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协同联动的新格局。


七是物质与精神。正确对待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应充分理解一流大学在认识和探索物质与精神世界中的作用,调动好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认识大学在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能够引领社会的大学精神。当前浙江大学要统筹物质与精神发展,抓好“硬实力”和“软实力”建设,特别是更加重视塑造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大力弘扬求是创新传统,在一流大学建设中增强理想信念支撑。


八是政治与学术。党领导下的大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自身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对学术提出了方向性要求、划定了纪律和边界。讲政治的学术就是使命引领的学术,是社会主义大学焕发学术生产力的政治优势。浙江大学应坚定党对各项事业的全面领导,用好举旗定向的政治功能,塑造求是创新的学术品格,引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走在前列”。


三、浙江大学的使命与愿景


经过“十三五”发展和首轮“双一流”建设,浙江大学已经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第二步目标是到2035年左右,汇聚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术大师和顶尖人才,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若干优势学科领域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办学水平和全球声誉广受认可;第三步目标是到2050年左右,学校努力建成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世界顶尖大学。


今天的浙江大学已经进入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新征程,将在新使命愿景引领下,奋力迈向世界一流前列的宏伟目标。


1.办学使命


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致力于思想引领和知识创新,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卓越贡献。


关于办学使命的阐释:


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竺可桢老校长曾勉励浙大师生“以天下为己任”“不求地位之高,不谋报酬之厚,不惮地方的辽远和困苦,凡是吾人分内所应该做的事就得去做”,以及“科学工作者应抱坚定之立场,追求真理。不论在何种社会环境之下,一切以真理为依归”。习近平同志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在浙江大学作《继承文化传统 弘扬浙江精神》形势政策报告,他指出“求是精神”是百余年来浙江大学办学理念的浓缩和凝练,是浙大人“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崇高追求的高度概括。浙江大学始终秉持求是精神,以海纳江河的胸襟,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扣问宇宙万物之真相,探索科学之奥秘、人文之深邃、社会之精微,追求真理和大学问,并将高深学问转化为创造性实践,为国家繁荣、人民福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力量。


致力于思想引领和知识创新:现代大学作为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的动力引擎,是知识演进和科技创新的源头,也是引领思想和文化风尚的“社会之光”。面对人类文明激荡、伦理价值重塑、前沿科技争锋等重大挑战,浙江大学将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知识的重要功能,积极参与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承担基础研究主力军的责任,持续提升原始创新和重大科技突破能力,引领创新范式变革和自主思想建构,在拓展人类知识版图、提升人类创新能力和丰富人类思想文化中走在前列。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浙江大学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与党和国家奋斗历程同频共振,紧跟时代步伐、培育时代新人是学校的优良传统和深厚底蕴。浙江大学将始终坚守育人本位,聚焦立德树人主责主业,汇聚各学科领域的“大先生”,打造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一流师资队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矢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造就心中有梦、眼中有光、手上有力、肩上有责的时代新人。


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卓越贡献:服务国家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统一的。浙江大学将坚定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坚持“以服务求发展、用贡献求辉煌”的办学理念,强化“四个服务”“四个面向”意识,主动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重大需求,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战略支撑,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卓越贡献,在高水平服务国家需求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2.发展愿景


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成为卓越人才培养和汇聚的战略基地、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全球创新高地。


关于发展愿景的阐释:


世界一流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早在新浙江大学组建之际,学校就确定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浙大教师的回信中指出,希望浙江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浙江大学将围绕综合型大学定位,构建交叉会聚、群峰竞秀的优秀学科生态体系,建立对接全球前沿、国家战略和区域目标的开放办学体系;围绕研究型大学定位,发展一流卓越的研究生教育,提升科学研究的质量水平和声誉影响;围绕创新型大学定位,以卓越创新引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以开放、开环、开源的生态汇聚创新要素,以现代化治理保障和激发创新活力。


卓越人才培养和汇聚的战略基地: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一流大学是培养汇聚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主阵地,承担着我国关键领域人才自主培养的使命重任。浙江大学将致力于打造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育人体系,激发学生探索高深学问和创新创造的动能,成为国家急需一流人才自主培养的先行者,构筑具有全球竞争力、胜任国家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卓越人才培养战略基地。学校将加快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核心战略,构建人才引领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格局,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大学,汇聚全球有影响力的学术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等,成为全球人才汇聚、名师大家辈出的世界级学术殿堂。


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大学是人类文化的守望者、创造者和引领者,以开放包容理念打造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场所,同时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联系纽带。浙江大学将致力于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文化内涵、构建文化体系、展现文化风范。学校将主动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战略需求,推进不同文化、不同文明间的深度对话,促进建立更深层次的文明共识,建设成为世界人民增进文化交流、共享文明成果的重要平台。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全球创新高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浙江大学将充分发挥学科与人才优势,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培养汇聚关键领域的战略科技人才队伍,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链路,力争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实现重大突破,取得一批标志性引领性创新成果。学校将强化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加快构筑高端引领的优势,推动创新范式迭代,在原创性、非热点、非共识的领域凝练面向未来的前沿方向,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新高地。


3.建设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为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浙江大学将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信心和能力,构筑超常规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后发优势,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的先行探路者。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构建使命引领的大学发展新格局。走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路,必须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举旗定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魂育人,担当起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为实现有方向、有灵魂的卓越提供根本保证。浙江大学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新征程的使命愿景引领下谋划一流大学建设和治理方略,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担当“国之大者”的创新和文化使命,以高水平党建牵引学校高质量发展。


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构建创新策源的大学发展新动力。走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必须植根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实,坚持“四个服务”“四个面向”定位,坚定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创新策源功能。浙江大学将始终坚持“以服务求发展、用贡献求辉煌”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推动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高效协同融通,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深耕经济主战场中展现新作为,以高水平创新策源构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的动力系统。


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构建战略迭代的大学发展新模式。走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路,应当克服对西方高等教育的路径依赖,以更高的站位谋划改革创新和开放办学,以新的使命愿景引领大学战略规划,实现全球领先的大学变革发展。浙江大学将遵循“四个更加”的战略导向,按照“五大一核心”“强化基础”“拔尖造峰”的战略部署,推动人才培养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迭代,推动学科发展从“知识体系的被动规训”向“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迭代,推动科研创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迭代,推动国际化办学从“国际合作交流”向“全球开放发展”迭代,以高水平改革开放促进学校战略迭代和动能跃迁。


弘扬求是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构建文化涵养的大学发展新生态。走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必须传承弘扬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和文化传统,形成呼应新时代使命责任的办学理念和价值理想,使大学成为引领社会风尚和文明进步的“灯塔”。浙江大学将继承求是精神图谱,秉持“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价值准则,坚持将红色基因作为鲜明底色,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以新时期的使命愿景驱动文化涵养、培植家国情怀,引导师生坚守爱国奉献、百折不挠、改革创新、服务人民、追求卓越的办学传统,以高水平文化建设塑造彰显世界一流大学精神气质和文化魅力的生态环境。


第三部分  战略与策略


面向新征程的使命愿景,浙江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和对浙江大学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强化“四个服务”“四个面向”意识,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总要求和“以服务求发展、用贡献求辉煌”办学理念,坚持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统筹推进“五大体系”“五大布局”“五大战略”和“夯实基础”“拔尖造峰”,坚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办学动能,以全球开放发展构筑战略优势,扎根中国大地攀登世界高峰,努力推动学校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一、使命引领的大学发展战略


使命愿景是大学战略谋划的起点。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新征程上,浙江大学将始终牢记使命责任,聚焦共同愿景,结合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行战略迭代,构建使命引领的大学发展战略。


1.战略导向


面对建成世界顶尖大学的新期待、新挑战、新变化,必须突破原有惯性,克服路径依赖,加快理念创新、组织创新、动能创新,坚持“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实现稳量提质、战略迭代、能级跃迁、守正创新,全面提升各项事业发展的总体水平。


更高质量。主动适应新发展格局,将质量内涵融入到事业发展中,提高质量意识,强化质量管理,守住质量标准,建设高质量办学体系。以更高理想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更高目标指引一流大学建设伟业,以更高品质构筑核心竞争优势,以实实在在服务扎根中国大地作贡献,以深厚文化底蕴塑造优越办学生态。


更加卓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努力在各方面事业和关键领域开拓创新,做到敢为人先、走在前列;打造独树一帜的办学品牌和核心能力,做到水平高超、特色鲜明;坚持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做到与时俱进、勇立潮头。努力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先锋性、超越性、引领性的重大原创成果。


更受尊敬在发展中增加价值和品位的内涵,更加注重声誉形象和价值影响,力争教育教学标杆示范、打造品牌,人才校友群星璀璨、受人推崇,科研创新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社会影响风范高尚、赢得口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学科有声誉、学者有地位、学生有贡献。


更有梦想。心怀“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培养造就理想远大的时代新人,构筑传承人类文明、探究科学真理、传播思想文化的学术殿堂,葆有家国情怀、人类关怀和大学理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2.战略部署


围绕新使命愿景,坚持育人育才、拔尖造峰,建设更加卓越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教育、科技和人才强国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努力建成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基地和坚强阵地。


卓越人才培养和汇聚的战略基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广泛的行动自觉。显著提高生源质量,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打造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建功立业,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深造和就业。大力培养国家急需的战略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汇聚研究真问题的“大先生”,建设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团队。


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基地。忠实践行“四个服务”“四个面向”,主动适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勇当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推进国家级基地高水平运行、网络化布局,积极培育前沿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重大成果,成为推动全球科技创新、支撑国家自立自强的卓越创新型大学。


服务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战略基地。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研究阐释,全面提升理论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推动基础学科整体进入全国前列,形成以高端智库为引领的一流智库集群,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等方面持续产生一批重大成果,努力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作贡献,不断扩大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和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


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基地。全面融入浙江全域创新体系,高水平服务浙江“两个先行”和“重要窗口”建设。进一步提升面向全国的社会服务能力,开创新型校地校企合作新局面,完善全链条贯通的成果转化机制。打造服务国家战略和对接区域目标的开放办学体系,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国际化办学的战略基地。深度融入全球高等教育和创新网络,大力推进国际大科学和文化合作项目,不断提高国际人才交流层次,持续提高留学生质量和外籍教师占比,加快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进一步完善“以我为主、中外融合”的合作办学模式,加快建设示范性的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引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潮流。


党建引领事业发展的坚强阵地。全面增强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进一步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完善依法治校工作体系,全面提升党员干部队伍质量,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化精神文化建设,打造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治理体系和资源保障体系。


二、践行使命愿景的策略行动


1.建设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是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和重要共识。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就是要把学生放在德育体系、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招生就业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等各个体系的核心,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系统化设计体系目标、体系任务、突破性抓手和保障条件,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一流平台、通道、资源和环境,在使命愿景指引下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对照立德树人的使命愿景,浙江大学多年来的改革重点以教师侧、管理侧为主,育人体系构建不够贴近学生成长需要,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从学生侧看,追求高深学问和承担国家使命的动力没有完全激发,担当时代重任的信心和能力需不断增强,毕业生深造率尤其读博率以及到战略性单位就业比例、成长为战略性人才比例需进一步提升。从学校侧看,立足学生需求和成长目标思考教育教学改进的创新措施需系统性谋划,将学生引向重点任务和前沿领域的工作需更加精准,教学激励的力度和教师对学生的引领助推需进一步强化。


浙江大学必须将学生放在大学系统的中心,从学生侧、学习侧出发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体系。一是加强使命感激发,推进大思政教育,建立“学科思政”工作体系,完善高水平教师引领机制,加快导学育人共同体建设;二是加强贯通性培养,深化竺可桢学院等试点改革,优化本研课程体系和贯通培养方案,建设高水平体系化的科教协同平台,深化交叉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升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三是加强多元化助推,实施优质生源工程,构建出口导向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发挥校友的反哺促进作用,推进海宁国际校区建设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增效工程,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基地,加快培育国家战略领域急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四是加强全方位激活,打造“赋能型”学习适应支持系统,完善荣誉体系,完善分类选择机制,推进学生评价体系改革;五是加强优先级保障,优化资助体系,加强实训楼、创业空间、学生街、师生交流吧等交流活动场地建设,提高后勤服务品质,健全矛盾化解与风险防范机制。


2.锻造战略性引领性科技创新力量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承担着引领未来、支撑发展的创新使命。锻造战略性引领性科技创新力量,就是要履行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担当,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引领科技创新,成为全球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建设的重镇,在解决“卡脖子”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走在前列。


对照科技创新的使命愿景,浙江大学近年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但在创新质量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从基础研究的创新供给上看,基础前沿领域的重大原创成果较少,学科交叉会聚催生的颠覆性创新不够显著,引领未来科学技术革命的能力需进一步提升。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培育看,学校具备引领性的战略创新平台、尖峰学科偏少,有组织科研缺乏有效的机制,实现关键核心领域重大科技突破的能力存在短板,服务“国之大者”的创新贡献还需进一步彰显。


浙江大学要围绕建设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和优秀学科体系,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是打造前沿基础研究创新尖峰,继续推进一流骨干基础学科建设计划,实施支持基础研究的“启真计划”,前瞻布局重大科学问题,加快催生原始创新突破,探索建立若干个基础学科方向的学术特区;二是推进基于重大挑战问题的跨学科交叉会聚研究,高水平实施创新2030计划和一流学科培优行动,优化跨学科组织模式和创新机制,持续催生前沿性领域与引领性方向;三是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推进国家实验室基地和网点建设,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优化,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谋划建设集前沿科学研究、颠覆性技术突破和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战略性科创平台;四是积极探索有组织科研创新机制,组建跨学科、跨链条的混编攻关团队,打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集团军,不断提升重大创新任务承载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五是积极谋划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和科技创新联盟,不断扩大全球学术话语权,提升国际学术声誉影响;六是突出一流导向,以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为重点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构建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潜心研究的自由探索氛围。


3.构建浙大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重要力量,承担着自主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历史使命。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应摆脱对西方理论和知识体系的路径依赖,扎根于中国社会和现实土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凝练基于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问题的学术概念、理论和思想,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我国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扎实的学理基础。


对照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愿景,面对当前中西方价值冲突、文明冲突等重大挑战涌现的时代背景,浙江大学对自主建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贡献不够大,全球议题设置和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理论和话语创新存在短板,有效阐释新时代伟大实践的理论研究布局有所不足,高水平原创思想和文化成果供给能力需进一步提升,面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使命担当需进一步强化。


浙江大学要遵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不同学科特点和发展规律,着力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作更多贡献。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建设,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二是优化学科布局,凝练特色学术方向,巩固发展优势学科,加快引育学术大师和一流人才队伍;三是引领文理知识大融通背景下的研究范式革新,高水平建设浙大特色的文科实验室和高端智库体系,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开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气象;四是彰显中国文化立场和价值理念,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建构新理论,形成有中国风格和气派的自主知识体系;五是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积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探索文明新形态提供建构性思想理论;六是持续设置一批引领性、全局性、全球性课题,不断扩大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和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建构贡献中国智慧。


4.营造以人为本的最优人才生态环境


高层次人才是建设世界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力量。营造以人为本的最优人才生态环境,就是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核心战略,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聚焦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等关键环节持续深化改革,相机推动人才引育策略的迭代升级,营造“大师办大学”的制度环境,为各类人才施展才能、干事创业、实现职业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让人才真正“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有发展”。


对照人才汇聚的使命愿景,浙江大学近年来积极构建多元化、开放式人力资源体系,引进和培育高水平人才取得显著成效,但人才引领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人才生态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从战略人才力量培育看,人才引育的精准度仍然不高,战略科学家和世界学术大师还比较少,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育能力有待提升,青年人才的支持与培养力度仍需加强。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看,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等关键环节的突破性改革仍有待深入,学科-人才-科研融合互动的生态体系需进一步优化。


浙江大学要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环境,建设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构筑学术声誉卓著的人才群峰,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建设中国特色一流大学的事业中来。一是深入实施“人才+”战略迭代,以人才为核心,推动一流人才主动培育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在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主导开展战略性引领性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开放合作网络,深度参与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二是以重大项目磨砺人、重大平台锻炼人、政策制度激励人,创新各领域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培养路径,提升培育造就国家急需战略人才的能力;三是发挥浙江省开放引才的综合优势和学校全球开放发展的网络优势,推进国家人才集聚平台建设任务,探索以才引才、平台引才新模式,链接汇聚全球智慧资源和创新要素,形成引才聚才的“强磁场”;四是围绕人才发展的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坚决破除全方位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爱才识才敬才用才意识,让人才通过高水平实践加快锻炼成长为名师高人,深化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推动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五是构建政策文化俱优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全谱系优化人才政策,全链条配置人才要素,全周期发挥人才作用,全方位完善人才服务。


5.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策源能力


一流大学是区域创新的源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策源能力,就是要积极应对全球重大挑战、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构筑强辐射的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主动贡献知识和技术力量,努力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打造全球创新高地,同时为学校发展、学科建设、师生成长提供动力支撑和资源保障。


对照社会服务的使命愿景,浙江大学近年来不断优化服务体系布局、壮大创新服务力量,但面临着高质量转型的紧迫压力,对如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战略思考和创新举措有待强化,在应对人类重大挑战和区域重大需求等方面还存在短板。社会服务仍然存在一定的“低、小、散”问题,引导师生大担当大作为大贡献的意识需进一步提升。平衡资源拓展与内涵发展的关系还需协调优化,推动社会服务聚焦主责主业、持续做精做强还需久久为功。


浙江大学必须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坚持“以服务求发展、用贡献求辉煌”办学理念,突出高层次拓展、高品位增量和高质量服务。一是加强与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相匹配,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及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继续增强服务浙大西迁沿线区域能力;二是立足浙江高水平服务“两个先行”、教育强省战略需求,以杭州为重心助力杭甬“双城记”建设,高质量推进重点地市战略合作任务;三是做精做强校外高能级平台,优化平台区域布局,提升平台战略引领能力,主动谋划和参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培育国家级重大成果;四是深化与大企业战略合作,提升新时期校企合作层次能级,着力构建产教融合、科教协同的创新机制;五是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和高水平成果转化,加强有组织创新和成果转化,探索“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变革”双向驱动的转化路径。


6.弘扬大学精神和赓续文化传统


大学精神是反映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品位、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的精神文化形态,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弘扬新时代大学精神和文化传统,就是要不断拓展大学精神内核、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有机融合使命愿景、校训校歌、行为规范等要素,建立全图谱的大学精神文化基因库,构筑全方位的大学文化传播矩阵。


对照大学精神的使命愿景,浙江大学近年来不断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但在当前教育全球化、价值追求多元化、思想渗透隐蔽化、信息传播网络化的大背景下,学校思想和文化引领作用正遭遇严峻挑战。在师生群体中隐匿着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潮流的激烈交锋,文化自信的建构和德性良知的涵育需进一步深化。存在一些学者盲目追求期刊、项目、帽子等外在显性指标的现象,探索真知、求是创新的学术初心和学术志趣需进一步强化,浙大优良的文化传统需进一步弘扬。


浙江大学要在新的时代使命下赋予自身崭新的精神面貌,成为先进精神文化和时代潮流重要供给者和贡献者。一是大力弘扬求是创新精神,形成全面的精神文化基因库,打造更有灵魂的学术共同体,以一流大学精神和优良文化传统涵养更多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哲学社会科学大家及创新团队;二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培养一流人才的丰厚滋养及精神动力,加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持续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专项”,推动文化研究从工程性向思想性转变;三是完善各校区、校园大片区文化功能,持续强化形象识别和文化标识系统,突出院系、学科文化特色,拓展育人微时空,打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校园、美丽校园和国际化校园;四是讲好中国故事、浙大故事,擦亮文化印记,打造立足自身、面向校友、辐射社会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7.推进党建引领的系统重塑和整体智治


大学治理是新时代中国大学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推进党建引领的系统重塑和整体智治,就是要通过党的全面领导实现有灵魂有方向的发展,围绕激发师生的理想信念和创新动能,打造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引领大学形态及治理体系变革,高效构建教育治理新平台、新模式、新机制,同时推进高水平数智治理,以高质量党建统领学校整体智治,实现党的领导、师生为本、依法治校的有机统一。


对照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使命愿景,学校虽已初步构建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治理架构,但面对新征程的新挑战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特别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处理好行政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关系,教师、学生和职工权益的关系,中心业务、支撑服务和功能拓展的关系。从内外治理联动方面看,学校、学部、院系、研究机构互通互联的内部治理以及学校、政府、社会、全球网络共生共享的外部治理尚未形成整体性系统结构,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和机制需不断健全,以师生为本、多元主体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需进一步优化。从数智治理方面看,“网上浙大”建设的目标和路径需更加明晰,以数字化手段推进学校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变革的动力需进一步增强。


浙江大学要成为党建引领改革发展的标杆示范,全面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形成党建统领的整体智治架构,加快建立现代化大学治理体系。一是坚持政治统领,强化“两个确立”“两个维护”制度保障,构建综合集成、科学高效的党建统领数字化协同治理体系,打造一批党建领域数字化创新应用;二是坚持共治聚力,加快推动治理体系的内部完善与外部协同,强化开放治理、多元参与、整体联动,建立师生、校友、社会等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三是坚持智治赋能,以数字化牵引撬动学校治理现代化,系统重塑学校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和手段工具,探索学校整体智治的实现路径;四是坚持依法治校,坚持党的领导,以师生为中心,依法治理、科学建制、权责明晰、合规办学,形成完备的大学规章制度体系、高效的大学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大学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大学法治保障体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8.强化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支撑和配置


办学资源是大学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建立可持续的资源保障体系,需要重塑办学的空间、人力和财力资源系统,构建核心层、紧密层、合作层格局有序、风险可控的资源统筹机制,更加有效配置有限资源,注重人的主体性的资源供给,使资源供给各方都能够在整个体系中稳健运行,营造支撑更大梦想的可持续资源体系。


对照资源支撑的使命愿景,浙江大学近年来实施了有效的资源管理和配置机制改革,支撑学校发展的资源条件明显改善,但相比学校快速发展的需求仍有资源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生态环境需进一步提升。资源拓展能力有待继续增强,灵活运用各种发展资源的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健全。资源配置还没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资源配置和师生需求的匹配需进一步强化。


浙江大学需要更高质量资源支撑,并围绕人进行资源配置。一是要全面提升资源管理能力,将资源拓展作为院系和研究平台领导班子的重要职责,主动谋划高质量资源增量,进一步挖潜扩容、优化提升;二是深化资源体系改革,提高全校资源的战略统筹能力,积极拓展外部资源,确保政府支持、社会捐赠、基金规模稳步增长,不断增强学校和学科发展动能;三是提升资源动态调整和优化配置的现代化水平,完善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促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联动共享;四是坚持以人为核心配置资源,通过高水平人才领衔重大任务,争取更多的资源用于人才队伍;五是全面实现办学资源为人的成长服务,不断改进支撑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推动重大平台为人的成长成才提供全周期全方位支持。


结  语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超越的过程,需要一代代浙大人接续奋斗,扎根中国大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今天的浙江大学将自觉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致力于打造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一流师资队伍,塑造专业精通的“经师”和德厚流光的“人师”,自主培养德性完备和知识能力卓越的优秀人才。学校将秉持和弘扬求是创新精神,努力引领世界学术和思想前沿,服务中国自主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回答中国与世界的大问题、真问题,奋力提升国家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持续探索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浙江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嘱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征程的战略使命引领下,牢牢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方位和未来命运,以自信踏实的学术底气展开广阔深邃的育人和科研新气象,积极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范式新道路,努力建成世界顶尖的高等学府。

①“六高强校”指培育时代高才、构建学科高峰、打造科研高地、汇聚名师高人、积累文化高度、探索改革高招;“三个一流”指树立一流意识、围绕一流目标、贯彻一流标准;“五大体系”指开环整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开放协同的学术创新体系、人尽其才的人才队伍体系、联动共享的支撑保障体系、开放包容的学校治理体系;“五大布局”指高强辐射的社会服务网络、开源创新的思想文化高地、综合交叉的一流学科体系、全球链接的国际合作网络、分层分类的特色办学系统;“五大战略”指塑造一流教育教学品牌、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系统、推进一流学科创新发展、实施全球开放发展战略、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②“四个更加”为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③“五个坚持”为坚持拔尖筑峰、坚持做强体系、坚持交叉会聚、坚持创新迭代、坚持数字治理。④“五大一核心”指塑造一流人才培养品牌、推进一流学科创新发展、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系统、实施全球开放发展战略、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五大战略”及“人才强校核心战略”。⑤“两个先行”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


推荐阅读

1.这堂课,挖出一个个“富矿”

2.来浙大,上好课!

3.2023年浙江大学全球人才招聘,欢迎加盟!

4.浙大校长杜江峰:逐梦星河,弘毅致远,奔赴下一场山海

5.共赴未来,温暖启程!浙江大学202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

6.浙大校长杜江峰:不负时代不负卿|在浙江大学2023年夏季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点个赞和在看,为浙大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